要说在21世纪, 姚海芸可能觉得这通电话约见面没什么,但在现在这个男女生结婚基本靠相亲介绍的六十年代,凌可为电话约见面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。
她回想了下跟凌可为的几次接触,都是因为供销社的工作而产生的, 两个人似乎也没聊过别的事, 眼下约她见面,实在是太突然了。
姚海芸面色为难, “这, 有点不太合适吧。”
凌可为对她这个反应有所预料,因此没得到肯定的回答也没气馁, 姚海芸没直接拒绝他就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他斟酌几秒, 接着说:“姚主任,从我们俩在供销社第一次见面你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 咱们俩年龄也相仿,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给我一个去接触了解你的机会?”
这几乎是挑明了说,姚海芸连装傻都不能装了。
这几次接触下来, 她其实对凌可为的印象还不错, 评价很高, 他是岛上的水产研究员,长相清秀,身高挺拔, 待人接物也很有礼貌,感觉聊起天来肯定不会无聊。
但其实远远没达到想恋爱的程度, 简单来说, 就是不来电。
如果是在现代, 姚海芸觉得是可以聊聊天见见面,互相多了解一下再做决定。
但现在是六十年代, 大多数男生都会把女生答应见面当成同意结婚的预兆,她真的很害怕发生那种见了两次面就来提亲的事情。
而且人在陌生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家人和伴侣面前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,两个人之前从来没有聊过工作以外的事情,说白了,姚海芸现在对凌可为的了解连百分之十都不到。
她以后会长居在岛上,还是供销社的主任,一言一行要顾及周围人的目光,就算是见面,姚海芸也不敢贸然答应,她想了想,决定实话实说:“凌研究员,坦白说,我对你没有男女之间的感觉,岛上都是我认识的熟人,无论去哪都能被认出来,我们私下多接触不太好。”
听到她的回答,凌可为感到心被揪了下,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似乎真的挺喜欢姚海芸的,不是一时兴起。
姚海芸声音诚恳,“不好意思。”
姚国旭站在门口敲了下门,姚海芸匆匆道:“供销社还有别的事情,我先挂了。”
说完挂了电话,冲姚国旭点了下头。
姚国旭走进来递给她一张纸,“主任,这是文湖大队今年需要的冬藏菜数量。”
姚海芸看了一眼,“我知道了,东沟大队什么情况?怎么到现在还没来。”
姚国旭摇摇头,“不知道,可能有事吧。”
“广播里催一下。”
姚海芸叮嘱道:“今年天气冷,恐怕再过一个月岛上就要下雪,到时候运输船过不来,要早做准备。”
“好,我这就去催。”
姚国旭说完急忙转身去播广播了。
南营岛冬藏菜品种少,主要是白菜,萝卜和大葱,姚海芸今年另外加购了土豆,到时候可以跟萝卜一起放进地窖。
运完这一批菜,接下来一整个冬天进岛送菜的船就很少了,零星会送一点不耐放的蔬菜,例如菠菜,韭菜这种,大批量的蔬菜供给基本没了。
岛民也知道这个道理,对于这个时候的冬藏菜都很积极去屯菜,姚国旭的广播一播,第二天东沟大队的会计就来了供销社,跟他们说今年自己大队需要多少斤蔬菜。
姚海芸统计完赶紧安排订购,大约等了两周,送菜船终于到了。
得到消息的姚海芸提前等在了码头,等送菜船一上岛,赶紧安排人把蔬菜卸了下来,白菜、萝卜、大葱、土豆分开放,让各个生产队凭单子领菜,每个生产队都需要上千斤。
生产队的人早就等候多时,那边白菜刚从船上卸下来,根本不给摞高的机会,已经被生产队一车又一车拉走了。
等姚海芸忙完天已经黑了,还剩一部分蔬菜拉回了供销社。
姚家今年也买了上百斤的蔬菜,在墙角摞成了一座小山。
吃完饭,姚昌盛扛起了铲子,在院子里挖菜窖,冬天的蔬菜又贵又少,大家都不舍得把菜窖安排在外面,不然分分钟被别人撅走,你还抓不到贼是谁,大家都防备着呢。
菜窖跟地窖不同,菜窖很浅,地窖要更深更大,挖在地下,像一个小房间,能储存更多东西,岛上家家户户都有。
姚家的地窖就在院子里最大一块空地上,姚志能掀开盖在上面的木板,放下梯子,拿着手电筒缓缓走下去。
马兰英站在上面,“怎么样?”
地窖有两米长一米宽,姚志能打开手电筒往里走了走,把一些已经坏掉的红薯捡出来,整理完又来到入口,扬起头对上面喊:“直接给我吧,我来放。”
马兰英装好一大袋萝卜,跟徐友月一起拎了起来,小心往地窖送,姚志能就在地窖里面接着,倒出来以后一个个摆放好。
姚昌盛这边菜窖也挖好了,姚海芸蹲在地上把白菜一个个码进去,一共放了两行白菜,放好以后她拿出家里祖传的草帘子盖上,姚昌盛再用铲子把刚刚挖出来的土盖到草帘子上。
这样免得白菜叶在冬天被冻坏。
进入十一月以后,岛上的夜晚温度骤降,手伸出来没一会儿就冻得通红,寒风凛冽,刮得人脸疼,姚海芸搓了搓手取暖,“哎哟,总算放完了。”
郑玉花给她递了一杯热茶,“喝点,暖暖身子。”
她是第一次见这么大阵仗的储备蔬菜,不禁好奇,笑着问姚海芸:“每年都需要储备这么多菜吗?”
郑玉花是南方人,她老家冬天虽然蔬菜品种会少一点,但一般不会买不到菜。
姚海芸先喝了一口茶,“需要,到冬天这边海上条件比较恶劣,船只少,基本不会送菜了。”
郑玉花心想这住岛上真不方便。
杯子里装着热水烘得手暖呼呼的,姚海芸拿着杯子去看菜窖的储存进度,姚志能这边也临近收尾了。
菜全部储存好以后,一家人坐在了客厅喝茶,姚昌盛欲言又止,轻咳了声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,“那个,我说个事,过两天我准备去跑几趟运输。”
对虾和鲅鱼的汛期一过,岛上的渔民基本只有给海带分苗这件事了,但海带分苗需要的人少,姚昌盛寻思生产队这么多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在年前开着他们七十马力的机帆船跑跑运输,多挣点钱回来,到时候大家一起过一个幸福年。
过了汛期,能捕到的鱼虾就少了,想到现在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,生产队的人也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,与其闲着,不如听姚昌盛的话跑几次运输。
开完会以后正式定下了跑运输的决定。
马兰英不解,“这么冷的天,跑什么运输?”
姚昌盛举例说道:“冬天怎么了?你看李士忠,现在不还在跑吗?”
马兰英不同意,板着脸道:“人家那是有经验,你都没跑过,凑什么热闹。”
“学嘛,我不开始就永远都学不会,再说了跑运输说有什么难的,不都是靠船吗?我又不是没去远海捕过鱼。”
姚昌盛很有自信,“学会了以后我们就能经常跑了,听说跑运输要比捕鱼还挣钱,就当生产队开展副业了。”
姚海芸微微皱眉,“爸,现在是冬天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下雪了,不怎么安全,你要是真想跑,等过几个月再试试。”
“哪有时间,过完年还要抓小黄鱼呢。”
姚昌盛安慰家人:“放心,我已经问过李士忠了,这段时间可以跑,而且我们不会跑太多趟,顶多跑一个月就结束了。”
姚志能也不太放心,又问了一遍:“真要去啊?"
姚昌盛斩钉截铁道:"那可不,我跟你二叔他们都商量好了,后天就出发,先跟着李士忠跑,让他们的船带着我们。”
姚昌盛语气坚决完全不容他人反对,再听到有常年跑运输的李士忠带着,大家勉强信了他,由着他去。
过了两天,在岛上准备完毕的姚昌盛带着生产队的七个人,开着机帆船走上了运输的路,前两趟李士忠一直带着他们,有了经验后,姚昌盛开始领着自己人跑运输,跑了三趟都没出什么意外,一路上都很安全,每趟回来还会给家里人带回来不少好东西,姚家人渐渐放下了心。
海上的天气千变万化,捉摸不定。
在海上的姚昌盛一船人跑完最后一趟准备回南营岛了,想着回去就能过年了,大家都很高兴,一早吃完饭聚在船舱打牌,姚乐山嘴里嚼着虾米,憋不住尿站了起来,“我先去撒个尿。”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海面上飘起了雪花,姚乐山冻得不行,穿上裤子赶紧回船舱,跟姚昌盛汇报:“队长,下雪了啊。”
“下雪了?”
姚昌盛不相信,放下牌走出去看了眼,一看果然是下雪了,他观察了一会儿,觉得雪肯定下不大,又回到了船舱,轻声道:“小雪,都是盐粒子。”
船舱内非常暖和,大家听他这么说放心了,又继续开始打牌。
暴风掀起巨浪,船只颠簸了下,回来坐下的姚昌盛眼皮直跳,彻底坐不住了,又去甲板上看了一眼,发现雪有下大的趋势,赶紧去问此时负责驾驶的姚昌飞,“还有多久到岛上?”
“四五个小时吧。”
姚昌飞有些担心,“哥,雪越下越大了啊。“
这时候船长要是慌了,手底下的人就更慌张了,越是紧张的时刻越要保持镇定,姚昌盛拍了拍弟弟的肩膀,“没事,五个小时而已,肯定能回去。”
姚昌盛在甲板上站了一会儿,实在受不住冻,又回了驾驶室观察情况。
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,雪越下越大了,狂风呼啸,掀起一阵阵巨浪,船只在海面上颠簸起伏,在大自然面前,即使是他们生产队最好的船也毫无还手之力,只能在风雪交加的海面上艰难维持着平衡。
船舱内的人早已没了刚才的欢声笑语,巨大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。
低温,暴雪。
落下的雪花开始在船体一层层堆积,逐渐变成了厚厚的冰块,船只越来越重。
姚昌盛知道完蛋了,再这么继续下去,还没到南营岛,他们的船就要被冰块压沉了,他先安抚了一番队员,赶紧找到姚昌飞,“求救了没?”
姚昌飞急得满头是汗,他双手发抖,声音颤抖着跟姚昌盛说:“发了,不过我们现在所在的海域太远了,搜救队恐怕收不到信号。”
难不成今天就要命丧于此了?姚昌盛想到了自己的家,就在不远处的岛上,家里有温暖的炕,有他的老婆和孩子,他还当了爷爷。
船上的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。
他还没看到志华和海芸结婚,也还没等到皮蛋和点点结婚。
姚昌盛坚定摇了摇头,他不想认输,他们七个人今天绝不能死在这里。
姚昌盛迅速反应过来,把船里能拿的工具,锤子,斧子,甚至是吃饭的盆,全都一股脑拿了出来,大声呵道:“都别愣着了,用这些工具给我砸!能砸多少砸多少,把冰块扔下海!我们绝对不能让船被冰块压沉。”
甲板上众人立即反应过来,拿起工具对着船上的冰块狠狠砸了下去,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,他们要安全回到家。
砍碎的冰块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块块被扔下海,然而雪还在下,新的冰块很快又出现,他们奋战了两个多小时依然收效甚微,无法阻止船沉的步伐。
姚昌盛一锤接一锤锤着,风雪刮在脸上,刺骨的寒冷侵袭了他,但他此时仿佛感觉不到疼了,也不觉得冷,只后悔没听家人的话,还连累了一船的人。
精疲力尽时,姚昌盛心想,如果能死在海上,对于渔民来说,也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吧。
忽然,一声急促的鸣笛声划破了雪幕。
姚建刚一跃而起,激动地大喊:“有船来了,有船来了。”
声号响了两声,一短一长声,代表减速或停靠。
船上众人齐齐站了起来看向驶来的船。
姚昌盛看清了,那是岛上军队的救援船,他终于顺畅呼出了一口气,急忙安排人放下软梯。
救援船缓缓靠近渔船,先放出了一个小艇,紧接着陆续有军人借着小艇登上了他们的船。
此时的渔船已经濒临沉船的边缘,吃水很深,不用姚昌盛细讲,一眼就能看清发生了什么,简单问过姚昌盛事情发生情况后,立即展开了营救。
幸好姚昌盛反应及时组织队员除冰,此时船舱并未进水,整个船体也比较完整,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救援方案也是先除冰,姚昌盛等人想帮忙,但人一松懈下来,浑身脱力使不出劲,站都站不太稳了。
这次负责救援的领导是孟振生,见状忙安排人先把他们扶进去休息。
一个高挑瘦削的年轻军人上前扶住了姚昌盛,小心扶着他往船舱走,姚昌盛紧紧抓住他的胳膊,边走边道谢,“太谢谢你们了。”
“不客气。”
男声清冽稳重。
姚昌盛颤巍巍坐下,抬起头多看了他几眼,想把恩人的脸记下来,一闪而过的,是一张精致英俊的脸庞,看似坚毅的眼神下,尤带着一股漫不经心的纨绔劲。
他晃个神的功夫,人已经走远了。
一个接一个的渔民被送进船舱跟姚昌盛坐在一起,大家劫后余生,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,只想赶快回家。
要说在21世纪, 姚海芸可能觉得这通电话约见面没什么,但在现在这个男女生结婚基本靠相亲介绍的六十年代,凌可为电话约见面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。
她回想了下跟凌可为的几次接触,都是因为供销社的工作而产生的, 两个人似乎也没聊过别的事, 眼下约她见面,实在是太突然了。
姚海芸面色为难, “这, 有点不太合适吧。”
凌可为对她这个反应有所预料,因此没得到肯定的回答也没气馁, 姚海芸没直接拒绝他就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他斟酌几秒, 接着说:“姚主任,从我们俩在供销社第一次见面你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 咱们俩年龄也相仿,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给我一个去接触了解你的机会?”
这几乎是挑明了说,姚海芸连装傻都不能装了。
这几次接触下来, 她其实对凌可为的印象还不错, 评价很高, 他是岛上的水产研究员,长相清秀,身高挺拔, 待人接物也很有礼貌,感觉聊起天来肯定不会无聊。
但其实远远没达到想恋爱的程度, 简单来说, 就是不来电。
如果是在现代, 姚海芸觉得是可以聊聊天见见面,互相多了解一下再做决定。
但现在是六十年代, 大多数男生都会把女生答应见面当成同意结婚的预兆,她真的很害怕发生那种见了两次面就来提亲的事情。
而且人在陌生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家人和伴侣面前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,两个人之前从来没有聊过工作以外的事情,说白了,姚海芸现在对凌可为的了解连百分之十都不到。
她以后会长居在岛上,还是供销社的主任,一言一行要顾及周围人的目光,就算是见面,姚海芸也不敢贸然答应,她想了想,决定实话实说:“凌研究员,坦白说,我对你没有男女之间的感觉,岛上都是我认识的熟人,无论去哪都能被认出来,我们私下多接触不太好。”
听到她的回答,凌可为感到心被揪了下,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似乎真的挺喜欢姚海芸的,不是一时兴起。
姚海芸声音诚恳,“不好意思。”
姚国旭站在门口敲了下门,姚海芸匆匆道:“供销社还有别的事情,我先挂了。”
说完挂了电话,冲姚国旭点了下头。
姚国旭走进来递给她一张纸,“主任,这是文湖大队今年需要的冬藏菜数量。”
姚海芸看了一眼,“我知道了,东沟大队什么情况?怎么到现在还没来。”
姚国旭摇摇头,“不知道,可能有事吧。”
“广播里催一下。”
姚海芸叮嘱道:“今年天气冷,恐怕再过一个月岛上就要下雪,到时候运输船过不来,要早做准备。”
“好,我这就去催。”
姚国旭说完急忙转身去播广播了。
南营岛冬藏菜品种少,主要是白菜,萝卜和大葱,姚海芸今年另外加购了土豆,到时候可以跟萝卜一起放进地窖。
运完这一批菜,接下来一整个冬天进岛送菜的船就很少了,零星会送一点不耐放的蔬菜,例如菠菜,韭菜这种,大批量的蔬菜供给基本没了。
岛民也知道这个道理,对于这个时候的冬藏菜都很积极去屯菜,姚国旭的广播一播,第二天东沟大队的会计就来了供销社,跟他们说今年自己大队需要多少斤蔬菜。
姚海芸统计完赶紧安排订购,大约等了两周,送菜船终于到了。
得到消息的姚海芸提前等在了码头,等送菜船一上岛,赶紧安排人把蔬菜卸了下来,白菜、萝卜、大葱、土豆分开放,让各个生产队凭单子领菜,每个生产队都需要上千斤。
生产队的人早就等候多时,那边白菜刚从船上卸下来,根本不给摞高的机会,已经被生产队一车又一车拉走了。
等姚海芸忙完天已经黑了,还剩一部分蔬菜拉回了供销社。
姚家今年也买了上百斤的蔬菜,在墙角摞成了一座小山。
吃完饭,姚昌盛扛起了铲子,在院子里挖菜窖,冬天的蔬菜又贵又少,大家都不舍得把菜窖安排在外面,不然分分钟被别人撅走,你还抓不到贼是谁,大家都防备着呢。
菜窖跟地窖不同,菜窖很浅,地窖要更深更大,挖在地下,像一个小房间,能储存更多东西,岛上家家户户都有。
姚家的地窖就在院子里最大一块空地上,姚志能掀开盖在上面的木板,放下梯子,拿着手电筒缓缓走下去。
马兰英站在上面,“怎么样?”
地窖有两米长一米宽,姚志能打开手电筒往里走了走,把一些已经坏掉的红薯捡出来,整理完又来到入口,扬起头对上面喊:“直接给我吧,我来放。”
马兰英装好一大袋萝卜,跟徐友月一起拎了起来,小心往地窖送,姚志能就在地窖里面接着,倒出来以后一个个摆放好。
姚昌盛这边菜窖也挖好了,姚海芸蹲在地上把白菜一个个码进去,一共放了两行白菜,放好以后她拿出家里祖传的草帘子盖上,姚昌盛再用铲子把刚刚挖出来的土盖到草帘子上。
这样免得白菜叶在冬天被冻坏。
进入十一月以后,岛上的夜晚温度骤降,手伸出来没一会儿就冻得通红,寒风凛冽,刮得人脸疼,姚海芸搓了搓手取暖,“哎哟,总算放完了。”
郑玉花给她递了一杯热茶,“喝点,暖暖身子。”
她是第一次见这么大阵仗的储备蔬菜,不禁好奇,笑着问姚海芸:“每年都需要储备这么多菜吗?”
郑玉花是南方人,她老家冬天虽然蔬菜品种会少一点,但一般不会买不到菜。
姚海芸先喝了一口茶,“需要,到冬天这边海上条件比较恶劣,船只少,基本不会送菜了。”
郑玉花心想这住岛上真不方便。
杯子里装着热水烘得手暖呼呼的,姚海芸拿着杯子去看菜窖的储存进度,姚志能这边也临近收尾了。
菜全部储存好以后,一家人坐在了客厅喝茶,姚昌盛欲言又止,轻咳了声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,“那个,我说个事,过两天我准备去跑几趟运输。”
对虾和鲅鱼的汛期一过,岛上的渔民基本只有给海带分苗这件事了,但海带分苗需要的人少,姚昌盛寻思生产队这么多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在年前开着他们七十马力的机帆船跑跑运输,多挣点钱回来,到时候大家一起过一个幸福年。
过了汛期,能捕到的鱼虾就少了,想到现在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,生产队的人也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,与其闲着,不如听姚昌盛的话跑几次运输。
开完会以后正式定下了跑运输的决定。
马兰英不解,“这么冷的天,跑什么运输?”
姚昌盛举例说道:“冬天怎么了?你看李士忠,现在不还在跑吗?”
马兰英不同意,板着脸道:“人家那是有经验,你都没跑过,凑什么热闹。”
“学嘛,我不开始就永远都学不会,再说了跑运输说有什么难的,不都是靠船吗?我又不是没去远海捕过鱼。”
姚昌盛很有自信,“学会了以后我们就能经常跑了,听说跑运输要比捕鱼还挣钱,就当生产队开展副业了。”
姚海芸微微皱眉,“爸,现在是冬天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下雪了,不怎么安全,你要是真想跑,等过几个月再试试。”
“哪有时间,过完年还要抓小黄鱼呢。”
姚昌盛安慰家人:“放心,我已经问过李士忠了,这段时间可以跑,而且我们不会跑太多趟,顶多跑一个月就结束了。”
姚志能也不太放心,又问了一遍:“真要去啊?"
姚昌盛斩钉截铁道:"那可不,我跟你二叔他们都商量好了,后天就出发,先跟着李士忠跑,让他们的船带着我们。”
姚昌盛语气坚决完全不容他人反对,再听到有常年跑运输的李士忠带着,大家勉强信了他,由着他去。
过了两天,在岛上准备完毕的姚昌盛带着生产队的七个人,开着机帆船走上了运输的路,前两趟李士忠一直带着他们,有了经验后,姚昌盛开始领着自己人跑运输,跑了三趟都没出什么意外,一路上都很安全,每趟回来还会给家里人带回来不少好东西,姚家人渐渐放下了心。
海上的天气千变万化,捉摸不定。
在海上的姚昌盛一船人跑完最后一趟准备回南营岛了,想着回去就能过年了,大家都很高兴,一早吃完饭聚在船舱打牌,姚乐山嘴里嚼着虾米,憋不住尿站了起来,“我先去撒个尿。”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海面上飘起了雪花,姚乐山冻得不行,穿上裤子赶紧回船舱,跟姚昌盛汇报:“队长,下雪了啊。”
“下雪了?”
姚昌盛不相信,放下牌走出去看了眼,一看果然是下雪了,他观察了一会儿,觉得雪肯定下不大,又回到了船舱,轻声道:“小雪,都是盐粒子。”
船舱内非常暖和,大家听他这么说放心了,又继续开始打牌。
暴风掀起巨浪,船只颠簸了下,回来坐下的姚昌盛眼皮直跳,彻底坐不住了,又去甲板上看了一眼,发现雪有下大的趋势,赶紧去问此时负责驾驶的姚昌飞,“还有多久到岛上?”
“四五个小时吧。”
姚昌飞有些担心,“哥,雪越下越大了啊。“
这时候船长要是慌了,手底下的人就更慌张了,越是紧张的时刻越要保持镇定,姚昌盛拍了拍弟弟的肩膀,“没事,五个小时而已,肯定能回去。”
姚昌盛在甲板上站了一会儿,实在受不住冻,又回了驾驶室观察情况。
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,雪越下越大了,狂风呼啸,掀起一阵阵巨浪,船只在海面上颠簸起伏,在大自然面前,即使是他们生产队最好的船也毫无还手之力,只能在风雪交加的海面上艰难维持着平衡。
船舱内的人早已没了刚才的欢声笑语,巨大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。
低温,暴雪。
落下的雪花开始在船体一层层堆积,逐渐变成了厚厚的冰块,船只越来越重。
姚昌盛知道完蛋了,再这么继续下去,还没到南营岛,他们的船就要被冰块压沉了,他先安抚了一番队员,赶紧找到姚昌飞,“求救了没?”
姚昌飞急得满头是汗,他双手发抖,声音颤抖着跟姚昌盛说:“发了,不过我们现在所在的海域太远了,搜救队恐怕收不到信号。”
难不成今天就要命丧于此了?姚昌盛想到了自己的家,就在不远处的岛上,家里有温暖的炕,有他的老婆和孩子,他还当了爷爷。
船上的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。
他还没看到志华和海芸结婚,也还没等到皮蛋和点点结婚。
姚昌盛坚定摇了摇头,他不想认输,他们七个人今天绝不能死在这里。
姚昌盛迅速反应过来,把船里能拿的工具,锤子,斧子,甚至是吃饭的盆,全都一股脑拿了出来,大声呵道:“都别愣着了,用这些工具给我砸!能砸多少砸多少,把冰块扔下海!我们绝对不能让船被冰块压沉。”
甲板上众人立即反应过来,拿起工具对着船上的冰块狠狠砸了下去,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,他们要安全回到家。
砍碎的冰块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块块被扔下海,然而雪还在下,新的冰块很快又出现,他们奋战了两个多小时依然收效甚微,无法阻止船沉的步伐。
姚昌盛一锤接一锤锤着,风雪刮在脸上,刺骨的寒冷侵袭了他,但他此时仿佛感觉不到疼了,也不觉得冷,只后悔没听家人的话,还连累了一船的人。
精疲力尽时,姚昌盛心想,如果能死在海上,对于渔民来说,也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吧。
忽然,一声急促的鸣笛声划破了雪幕。
姚建刚一跃而起,激动地大喊:“有船来了,有船来了。”
声号响了两声,一短一长声,代表减速或停靠。
船上众人齐齐站了起来看向驶来的船。
姚昌盛看清了,那是岛上军队的救援船,他终于顺畅呼出了一口气,急忙安排人放下软梯。
救援船缓缓靠近渔船,先放出了一个小艇,紧接着陆续有军人借着小艇登上了他们的船。
此时的渔船已经濒临沉船的边缘,吃水很深,不用姚昌盛细讲,一眼就能看清发生了什么,简单问过姚昌盛事情发生情况后,立即展开了营救。
幸好姚昌盛反应及时组织队员除冰,此时船舱并未进水,整个船体也比较完整,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救援方案也是先除冰,姚昌盛等人想帮忙,但人一松懈下来,浑身脱力使不出劲,站都站不太稳了。
这次负责救援的领导是孟振生,见状忙安排人先把他们扶进去休息。
一个高挑瘦削的年轻军人上前扶住了姚昌盛,小心扶着他往船舱走,姚昌盛紧紧抓住他的胳膊,边走边道谢,“太谢谢你们了。”
“不客气。”
男声清冽稳重。
姚昌盛颤巍巍坐下,抬起头多看了他几眼,想把恩人的脸记下来,一闪而过的,是一张精致英俊的脸庞,看似坚毅的眼神下,尤带着一股漫不经心的纨绔劲。
他晃个神的功夫,人已经走远了。
一个接一个的渔民被送进船舱跟姚昌盛坐在一起,大家劫后余生,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,只想赶快回家。